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农产品安全与环境质量检测中心(简称"中心")成立1973年,由方肇伦院士担任首任主任。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拥有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
      中心是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定点监测机构,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沈阳)、辽宁省农产品环境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稳定同位素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市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心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会副理事单位
      中心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重大需求,运用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电子显微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稳定同位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态环境因子和生物要素、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新污染物等的检测与分析,同时进行检测技术研发与创新仪器功能开发研制,标准制定与修订,技术服务与咨询决策等是集检测、研制、研发、试验、教学、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下的"五平台"(业务办、项目办、色质谱平台、无机元素平台、理化与分子生物学平台、稳定同位素平台、新污染物平台)运行模式。业务办负责物资采购、检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样品管理、总结报告编制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项目办负责技术研发、仪器研制、标准制定、溯源与评估等相关科研工作。五个检测平台主要承担:食品(农产品)中理化指标、污染物、农/兽药残留、营养及功效成分等检测;生态环境中水质、土壤、大气及生物指标全要素检测和分析;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中理化指标、营养成分、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微生物等检测;固废物色谱特性、质谱特性、光谱特性以及有关理化参数等检测;从“源头到收口”的特色定制检测服务。
      中心拥有仪器设备400,固定资产总值5000万元,检测区域面积2676m2。检测范围涵盖食品(农产品)生态安全环境质量、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等,涉及检测参数1000余项。中心年均承检来自于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类样品万余个,检测十万余次,为农业、林业、环境、食品、医药等领域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
      中心现有高质量技术团队42,其中高级职称9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21与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等9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机制。美国伯克利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比利时根特大学、比利时Fytolab实验室、荷兰瓦赫宁根大学RIKILT实验室、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等开展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多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全国农用地土壤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仪器研制项目等。针对食品安全,建立了200多种有机污染物快速筛查技术;针对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开展风险评估与污染溯源;针对五味子、人参等中药材开展品质鉴定和产地溯源技术研究。在康平县开展全国第一个县域环境评价与规划,并推广至全省系统评估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等潜在风险,为政府制定监管政策、风险防控措施和优质产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心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12篇,制定标准14项,申请专利12项(授权5项),研制仪器4台,改进和建立新技术、新方法140余项出版专著3部,荣获农业部农林牧渔丰收一、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先后获得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辽宁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中心将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持续打造农产品-生态环境分析测试特色品牌,致力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全链条、多维度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管理系统、AI赋能的多源数据库及应用模型,建成国内前沿、行业领先的智慧检测平台。通过加强与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性综合实验室。进一步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助力黑土粮仓和东北振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Download attachments: